北大清华抢的不单是人才 更是政府拨款和学术项

 admin   2015-07-04 14:25   317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  文 | 曾炜

  高等院校为抢生源撕破脸,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。2011年,上海最顶尖的两所大学,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,也曾经为抢优质生源发生过口水战。回头去看,跟今天清华和北大两家顶级高校为抢尖子生而撕破脸的情况,是一样一样的。其实高校为抢生源而暗中较劲、使招子、耍手段的情况,已经持续多年,算是相当普遍了。

  抢生源,一个大的背景,很多人也许是知道的,就是这些年来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在大幅度下降。2008年,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,达到了历史的峰值1050万。但随后,人数持续多年下降。就算近三年来有所增加(主要得益于高考政策向农村倾斜,以及异地高考政策),2015年这个数字也只达到942万。这造成的一个结果是,各地院校一再降低最低录取线,以及一些三本院校或专科院校开始取消部分专业、合并或倒闭。

  而且可以预料,这种严峻的形势,以后还会加剧,这是由于我国18岁的人口(大学入学年龄)从2006年开始就出现负增长。人口学家估计,到2028年,我国18岁人口只有1367万,比2005年下降差不多一半。再加上,这几年一些境外的高等院校也加入抢夺生源的行列,更是让国内的大学日子不好过。2009年,应届的高中生有84万选择弃考,占了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0%。这些弃考的学生中有些人是因为成绩差,有些人是因为家庭贫困,而其中21.1%是选择了留学。

  上面所讲的都只是时下高校激烈抢夺生源的大背景。按理说,中国最顶尖的高校,压力应该不会太大,生源不够的压力主要集中于一些三本或专科院校。顶尖的高校压力不是生源不够,而主要是因为抢夺优质生源。可无论如何,抢夺优质生源,又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,说到底也不过是个“锦上添花”的事情,何以要搞得如此难堪呢?除了微博上提到的“砸钱买”以外,更夸张的,据说在出分之前,有些学生就已经被某学校请到了宾馆“开会”,让另外一个学校联系不上,而且还因此发生了肢体冲突。

  这样激烈的手段,除了为了赤裸裸的利益,我真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的驱动力。而且,这种利益一定是非常直接的可见的,否则不太可能出现这么没品的竞争。一名记者告诉我,一些高校的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,是按照招收的学生的分数高低,以及数量多少拿提成和奖金。北大清华这次是不是也有类似情况?当然这是招生工作最末端的情况,真正让压力传导至末端,让竞争变形扭曲、不惜发生肢体冲突,还得从高校的管理上去寻找根源。

  高校抢夺尖子生,一个最直接的好处,就是越多高分学生入校就读,该校最终公布的录取分数线就会越高。这对于那些处在同一个“量级”水平竞争的院校而言,其实非常重要。分数高出对手那么一点点,其实就意味着“我比你强”,至少在当下的一些学生和家长眼里就是如此。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多年,逐渐的,对手可能就会被甩在后面,招来的学生质量也可能越来越差。

  这绝不是什么“面子工程”或“政绩工程”,也不是单纯为了竞争而竞争,而是为了抢夺有限的教学资源。我们国家高校的经费来源,一般分为三个部分:政府拨款、市场筹措和学术项目。为了赢得更多的政府拨款和学术项目,在高校竞争的绩效考核中胜出是非常关键的。生源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,甚至有调查显示,生源质量还影响学生就业。而学生就业和教学质量,是看得见的数字化指标,是当下绩效考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。比如,我们所熟悉的“985工程”,2013年开始实行了绩效考评制度。根据考评结果,教育部和财政部对相关学校的建设项目和年度预算进行动态调整。里头涉及到的绩效考评的内容,与教学、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量化指标是密切相关的。所以,好的生源质量,不仅是个面子问题,也不是为了显摆,而是为了在与兄弟院校的绩效竞争中胜出,从而赢得更多拨款和教学资源。

  你可能会批评这种所谓的绩效考核太量化、太功利,但不管你怎么想,这就是当下高校的竞争生态。在国外,各大院校同样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,只不过中国的高校可能除了单纯的市场竞争外,还多了一层政府的管理和考核。有时候这种既要讨好市场,又要讨好“上面”的压力,会让竞争失序,也会加剧分数崇拜的风气,还可能让高校过分崇拜数字管理。但也不用太悲观,生源危机同样可以倒逼高校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,让高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特色和接地气,适应市场的需求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4sjk.cn/qichexinwen/20150704_25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admin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评论已关闭!